复旦哲学教授王德峰,解读紧绷的年轻人:休息是一种能力

复旦哲学教授王德峰,解读紧绷的年轻人:休息是一种能力

作者:慢淘时光阅览室

“中国人为什么不会休息?”

这是一个社交媒体上经久不衰的话题。

大家总是在问:

为什么我不敢 gap?

为什么我下班后也控制不住地去查看手机?

为什么我可以去旅行,却很难去度假,

哪怕躺在海滩边,都忍不住要回复邮件?

这种紧绷感,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吗?

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休息?

中国人真的不会休息吗?

又该如何来守护我们的闲暇?……

一起来听听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德峰教授

是如何理解这些问题。

这是《更好,从提问开始》系列内容的第一问,

该项目由特仑苏、一条和复旦哲学学院联合出品。

 

Q: 一条

A:王德峰

 

Q:现在大家普遍存在一种困惑,就是越休息越累,好像休假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放松。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?

A: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提出过一个具体的目标,就是为8小时工作制而奋斗,可见当时欧洲工人阶级的工作时长是远远超出的。而今天,我们在形式上已经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,甚至有双休日——一周七天居然可以休息两天,这在我小时候都是不敢想象的。

但我们真的进步了吗?现在的年轻人,给你双休日,你是怎么去度过的?有两种情况,一种是继续工作,把空闲时间也变成工作时间:另一种是不知道该干什么,现在很多人主要的活

动就是旅游,从甲地到异地,花了钱,坐了飞机或是高铁,最后收获就是拍照,把美好的风光留在手机里。

马克思说,未来的人类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个人。但现在我们不谈精神发展,只谈消费;我们在双休日或是度假的时候,单纯只是在为假期结束后的紧张工作去恢复体力,而缺乏精神的发展和提升,最终让闲暇时间也成为资本增殖的新空间。

闲暇不能仅仅消极地理解为恢复体力,闲暇是我们在工作之外的一个空间,在这个空间里,我们重新回到人性的尊严中去,重新获得精神成长的机会。年轻人要怎么在闲暇时间中形成自己的精神成长和创造,这是需要思考的。

 

Q:另一个很多人讨论的话题是,为什么明明在休假,还是控制不住地要去回复消息,好像时刻处于一个非常紧绷的状态。在您看来这主要是个人原因,还是大环境所致?

A:这个状况主要发生在都市白领阶层,比如说上海,上海在我看来是全国最大的白领域市。当你下班回到家里,虽然这是属于你个人的休息时间,但由于互联网的通信手段,它还是有可能被侵占。

年轻一代在自己的生活中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,这是一个普遍的病症,用哲学术语来说就是人的异化,人被异化为工具了。就像下班时间回复消息,看起来是表明这个员工责任心很强,是一件好事,但这是不可能长久的,因为人需要休息,我们不是一件工具。

但现在人被工具化了。一个时代的用词、语言,透露了这个时代的真相。我们以前的单位都有人事处,大一点的叫人事部,这个概念是对的,是讨论人的事情。但现在不叫人事处了,叫人力资源处或人力资源部,就是把人视作一种资源,而这个资源的质量会被加以评判。

 

 

1.没有阅读权限,请联系管理员
0

评论0

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